原标题:核能老专家撰文批评科研“忽悠”“核5G”再受质疑
9月18日,至少两个核能行业的微信公众号转发了一篇题为《吴宜灿院士:请不要再忽悠了!》的文章,对核能行业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和批评,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标题提到的吴宜灿,为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前段因为该所出现集体辞职事件而被卷入舆论风潮。
上述文章的作者署名为陈叔平。9月18日当天,陈叔平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确认文章为其所写,“不过,我原来的文章标题是《请不要再忽悠了!》,并没有针对任何人,但文章流出来后,被别人改了标题,而且标点符号也不对,应该是‘,’写成了‘:’变成吴宜灿院士写的了。”
他特别强调,自己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并没有别人的主意,就是因为核行业近年出现不少不正之风,出于一辈子搞核反应堆产生的感情,尽管已经退休多年,忍不住想说几句。“现在的风气不仅不利于事业发展,还会害了很多年轻人。”
第一财经记者联系到陈叔平后得知,今年86岁的陈叔平曾担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所长。还曾担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快堆工程处处长,曾领导中国实验快堆设计建造工作。他同时也曾担任“863计划”能源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兼反应堆主题组组长。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创建于1950年,是中国核科学技术的发祥地和基础性、综合性核科研基地。基地建成后,以第一座反应堆和第一台加速器的建成为标志,新中国进入了原子能时代。以此为基础原子能院在中国“两弹一艇”研制攻关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近几年不时从网上看到:国内又有人在搞什么新型反应堆了,而且只要三五年就可以建成!还吹什么这是‘第五代’,使我这个搞了一辈子核反应堆的老头子忍不住要来说几句!”陈叔平在文章开头写道。
陈叔平在文章中介绍:“我国最早建成的重水反应堆,是苏联把他们完全成熟的技术搬了过来,从1956年动土到1958年国庆前建成,历时三年……潜艇核动力堆从1958年开始设计,到1970年陆上模式堆达到临界,花时12年……我国第一座秦山核电堆728,从1972年开始设计,到1993年建成发电,历时21年……”
陈叔平通过一系列的核反应堆发展历史得出了这样的一个结论:只有已经成熟的反应堆翻版建造,才有可能三五年内建成。如果有所改进和创新,哪怕还有其他参考资料和关键设施提供,起码也要十年以上,甚至二十多年,以至它们也往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调概”。
“为什么会这样?”陈叔平在文章认为,核反应堆的燃料、材料、冷却剂、慢化剂等多种多样,排列组合可以变出许多花样,即各种堆型,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必须经受这样“磨炼”:反应堆物理、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反应堆控制、反应堆材料、反应堆燃料、反应堆屏蔽、专用设施、反应堆安全审查。
他认为,一座新反应堆,光是通过反应堆安全审查,没有三四年是下不来的。“刚建成了一条新冷却剂的堆外回路,刚建成了一座零功率反应堆,就声称马上要建成新一代的先进反应堆了!就好比万里长征还没有离开江西,就声称快到延安、革命就要胜利一样!不觉得太可笑吗?”
“我们现在第四代核电还没搞成,谈什么第五代?”陈叔平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说,核电的“代”,安全性、经济性都是有国际公认的定量指标的,笼统地说什么“灵活性、亲近性、智能性可能成为“‘核5G’的重要特征”也是一种忽悠的手段。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陈叔平的这篇文章,最初是发在他的微信朋友群,群里有上百名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堆工所的退休员工,都是多年从事反应堆设计建造的各方面的专家。大家对他的观点表示赞同。“老所长用有理有据实实在在的大实话,告诫那些说大话的人……还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才是正道!”在群里,有人这样说。
而在微信群外,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众多行业人士也表达了对该文章的认可。
“他(陈叔平)的观点是对的。”有著名核能专家这样对第一财经说,“一个堆型(核反应堆)的研发,需要相当长的积累,涉及到方方面面,不能因为在某一方面有一点突破,就认为马上就要成功了,这就夸张了。”
虽然陈叔平的这篇文章没有提到吴宜灿本人,但核能行业人士普遍认为,文章说的“请不要再忽悠了”其实也包括吴宜灿等人。
吴宜灿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于201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不久前,该所发生90余人集体离职事件,作为所长的他备受争议。
今年七月,国务院办公厅、科技部、中科院等单位成立专项工作组,赴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就其下属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职工离职事件展开深入调研一事,至今尚未有公开的定论。
据中国核网报道消息,8月27日,吴宜灿在全国反应堆物理大会上发表学术演讲时提出了第五代核能系统(下称“核5G”)的主要特征,认为其将成为未来核能的主要发展方向。他提出并阐述了第五代核能系统的初步概念,认为‘核5G’将基于‘从源头确保核安全’的基本理念,未来会在多元化应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该报道称,吴宜灿还介绍了其团队的超小型移动式先进核能系统“核电宝”的研发概况,称“核电宝”是对“核5G”的探索与实践。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出现90余人集体离职后,今年七月,有业界知情者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吴宜灿及其团队正在研发的“核电宝”核反应堆,原创并非是来自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同时该所对该反应堆的定位也不明确。“业界都知道,像这种新成立的所,要研发新型反应堆,同时要工程化,是不太现实的。”
2011年3月,日本发生福岛核泄漏事故后,国内专家呼吁重视核安全基础研究。在前后两任中科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白春礼院士等领导持续推动下,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得以启动,吴宜灿研究团队负责“铅铋冷却反应堆”项目。同年9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揭牌,吴宜灿被任命为筹建负责人。
按照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的设想,“核电宝”这种小型核能反应堆可以装在一个集装箱里,同时可以移动,未来在内陆上使用,提供能源。目前,中核集团、中广核集团和国家电投等三大核电集团也在研发类似的小型核能反应堆,并打算在海上使用,也就是海上核电站。
但第一财经记者从三大核电集团获悉,它们研发的小型核能反应堆技术都是基于多年来发展成熟压水堆技术,而非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核能安全技术研究所的研发的“核电宝”反应堆。
多名核能业界人士此前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核电宝”反应堆要工程化,还需要漫长的时间,而且还有众多技术瓶颈需要突破。“总的来说,这个被称之为‘核电宝’的小型核反应堆,何时研发成功并实现工程化,尚有许多不确定性。”他们中有人这样说。
“奉劝某些同志,想想我在上面提出的一系列工作,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爱惜自己的声誉,不要再忽悠了!”在文章的最后,陈叔平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