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观点 >

拥抱变局银行业如何发力?行长聚首共话数字经济时代转型路径

在由新浪财经主办、《投资时报》作为战略合作媒体的“2020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多位银行从业者就中小银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金融机构对外开放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今年以来,叠加国内外各类因素的影响,银行业面临重大变革与挑战。后疫情时代,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纷纷加速线上化布局,科技与金融的联系愈发紧密。不过,如何从海量类型单一的沉淀数据中精准描绘用户画像、如何打破数据孤岛等问题仍是银行转型需要跨过的“门槛”。

9月23日,在由新浪财经主办、《投资时报》作为战略合作媒体的“2020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圆满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未来银行之路:变局与使命”。会上,多位银行从业者就中小银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金融机构对外开放等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在中国银行行长王江看来,银行业要把握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恢复经济和防控风险间的关系,适应后疫情时代经济金融新变局,推动银行业稳健发展。

渤海银行董事长李伏安表示,在当前的商业环境下,以客户为中心创造价值,是整个银行业战略的共识和践行的导向。具体来看,可从做深做透客户体验、向数字化全面转型、加快向敏捷化转型、高度重视数据的价值挖掘、强化科技赋能普惠金融、加快银行从业人员的角色转变六个方面着手。

另外,作为银行发展中持续深耕的业务之一,普惠金融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对此,工商银行行长谷澍表示,发展普惠金融在商业上也是可持续的。“稳企业、保就业,就是保银行、稳金融。从长期看,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足的特点没有改变,发展普惠金融的机遇和空间仍然非常大。为此,商业银行有必要从改革创新、科技赋能和加强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模式,不断提升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匹配能力。”他如是表示。

具体来看,商业银行可从四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二是进一步增强风控能力;三是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四是进一步完善综合服务体系。

就外资银行的服务定位,大华银行(中国)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符懋赞指出,外资银行的定位主要是注重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服务客户跨境的金融需求,帮助客户拓宽多元化的资金渠道,降低资金成本,为其提供有效的金融解决方案,支持其运营及规避风险。

拥抱金融科技

目前,科技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银行与科技的关系愈发密切,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产品不断丰富金融市场选择,金融科技已成为从业机构核心竞争力。在此背景下,银行业拥抱科技是否仅仅为了提升利润?

对此,苏宁银行董事长黄金老认为,金融机构推动科技创新的目标要更为高远,应该使金融服务变得更简单,特别是对用户来说是获得更加方便易行的金融服务,对金融机构及从业者来说则是更低的展业成本以及更为简单易学的流程与操作。

金融科技为银行发展带来哪些改变?微众银行行长李南青指出,在这个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技术,极大地推动了金融业的变革,并推动金融服务迅速走向数据化、精准化、可信化、敏捷化和智能化。在此背景下,通过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实现银行数字化转型已成了银行业的共识。

李南青还认为,金融智能化的时代方兴未艾,但必将持续为银行的产品和服务带来深刻影响和变化。新型银行机构,可以在敏捷银行、开放银行的战略支持下,克服挑战,降低风险,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从而构建出一个科技向善、以人为本的智能金融蓝图。

广州农商银行行长易雪飞表示,要坚定不移依靠科技应用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新冠疫情加速了金融服务的远程化发展要求。面对未来,银行业要主动适应新变化,拥抱金融科技,以建设智慧银行为目标,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金融科技与业务、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

同时,邮储银行郭新双表示,近年来,邮储银行强化科技赋能,深挖客户和网点价值,深化外部机构合作,加快构建“用户引流、客户深耕、价值挖掘”三位一体的“新零售”发展模式,实现了发展的提质升级。

对于商业银行做好新零售,郭新双给出三点建议,分别是要坚持理念、初心和底线“不动摇”、实现技术、风险和机制“新转变”、做到客户、渠道和产品“全转型”。

然而,科技于金融机构而言仅仅是简单的赋能吗?交通银行行长刘珺认为,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金融和科技互相赋能、共生发展,不断重塑着现代银行的面貌,既有累进,也有颠覆。在不久的将来,科技之于金融,将不仅是赋能更是重塑。他指出,这将是对经营模式、价值曲线、技术构架三方面的重塑。

中国银行行长王江还提出,近年来,金融科技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推动金融业态、产品和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今年疫情的爆发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线上”数字经济生态发展。后疫情时代,中国银行业要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更好地应对外部风险挑战、积蓄经营动能。

数字经济下银行的探索

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催化了数字经济及科技在各大行业的应用,银行业也不例外。恒生银行(中国)副董事长兼行长宋跃升指出,新的客户行为和市场环境正在从根本上重塑这个进程。疫情防控期间,金融科技帮助银行机构“非接触式”展业,在数字化支付结算、线上信贷、在线交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疫情的爆发凸显了银行业数字化运营服务能力的重要性,未来普惠金融与金融科技的结合成为银行业布局的重点。

尽管数字经济为金融机构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不过所面临的挑战同样无法忽视。在数字经济背景下,银行业面临哪些挑战?

对此,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刘桂平表示,在数字经济大潮中,银行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血脉,面临四个方面的挑战:经营理念方面,随着数字经济的利他、智能、开放等特征,要求银行对传统经营理念发生变更,譬如由“产品渠道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转变,由传统单一物理网点向与“线上化、移动化、场景化、生态化”融合转变等。

在经营方式方面,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均将驱动银行加速数字化转型,全时空、全维度生态场景成为银行经营的核心,数据资产成为银行的关键生产要素,银行须从专业专注专营存贷汇核心业务向跨界跨业泛在、多元场景融合的经营模式转换。

从科技应用角度来看,首先要突破逻辑,将聚焦高收入人群和大额低频场景向服务全量客户和小额高频场景转变;其次,突破安全困局;再次,需要打破传统商业银行数据类型与结构单一,并打破技术架构和壁垒森严的部门架构,实现数据采集、分类、整合、共享。

在组织架构方面,互联网生态的跨区域、跨时空及跨界特点要求建立敏捷协同的扁平化组织架构,而传统商业银行由于经营模式、监管要求、服务手段的限制,是一种层级式、区域化、条线分割的体制。

谈及银行推进数字化经营的核心能力时,刘桂平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银行需提升数字思维能力,可从数据采集、治理、应用三方面提升数据应用能力,需要擅于搭建场景,提升场景运能能力,还需通过构建敏捷组织及强化内外协同,提升敏捷响应能力。

此外,在银行业数字化经营模式中,刘桂平给出建设银行探索实践的四方面经验,分别是企业级技术架构和大数据分析能力是基础;搭建业务、数据、技术三大中台是关键;围绕“生态、场景、用户”开展探索是核心;决策层的执着追求和强力推进是保障。

据农业银行副行长崔勇介绍,农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战略分两步实施,即用2年时间实现数字化转型开题破局,再用5年时间对农行经营管理进行全面的系统化再造。通过全行上下协同作战、攻坚克难,2019—2020年,农行数字化转型已实现开局破题阶段的预期效果,在做优产品、做活渠道、做精营销、做全场景、做实基础等五个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变局中的机遇

桓宽《盐铁论》中写道:“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尽管当前是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不过广州银行行长蔡建认为,变局中往往孕育着新的机遇,新发展格局是新时代中小银行最大发展机遇。

蔡建表示,首先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其中包括,构建现代化公司治理机制,持续加强党的领导,规范股权管理,不断提升公司治理能力等等。此外,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高质高效金融服务。中小银行要进行战略聚焦,在规模、区域、行业、客群等方面做到有重点、有取舍。

蔡建最后强调,要加快推进数字化能力建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创新引领战略,把数字化创新发展作为弯道超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同时,加快基础科技能力建设,用最新的金融科技再造核心业务系统等基础信息系统,补齐信息化短板,着力打造方便、可靠的统一移动客户端,打破金融服务的时空界线。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则认为,万变不离其宗,银行的基本职责没有变,基本经营规律没有变,只要始终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硬核”能力,未来将会继续乘风破浪、不辱使命。

同时浦发银行董事长郑杨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股份制商业银行,推动全行成为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再出发、再创业”,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浦发银行的做法可概括为三方面:一是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重大战略;二是坚持以服务为根本,回归金融作为服务业的本源,守好初心和使命;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对标最高,做得到更好。

中原银行董事长窦荣兴也指出,时代的发展不会为任何人而停留,中小银行唯有在挑战中急流勇进方可最终破局。面对经济社会的加速变革,中小银行应发挥灵活性强的优势,积极拥抱时代变化,加快改革创新步伐,重塑市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发展成为我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

中国光大银行行长刘金则认为,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全新的金融生态,这与改革开放、创新科技驱动、财富管理、业态融合四方面有关,而银行则需要通过依靠新生态、营造小环境、增强驱动力三点来完善新的金融生态创造价值。

作为北京市属唯一的一家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华夏银行董事长李民吉表示,首都金融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面对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首都金融业应把握新发展格局背后的战略抉择,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形成与首都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与首都地位相匹配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