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互联网保险估值的隐秘“逻辑”:从健康保险到健康生态布局成新形态
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健康生态“三位一体”的布局,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保险公司的现实考虑。
“资本市场的反馈会引发我们管理层更多对业务的反思,众安保险会坚定地执行保险业务有质量的增长战略,持续提升经营效率,相信市场会给我们正面的回应。”2019年7月18日,上任伊始的众安保险CEO姜兴定下这样一个“小目标”。
对于互联网保险公司而言,估值至关重要。以众安保险为例,近一年来,其股价涨幅超过130%。姜兴似乎可以松一口气,但显然路还很长。8月26日,众安保险发布的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正在讲述从健康保险到健康生态“新故事”,来诠释其在保险领域的估值逻辑。
众安样本:从健康保险到健康生态
疫情加速了消费者健康保障意识的提升,电商行业也在疫情期间实现了快速发展。2020年上半年,众安保险健康生态总保费同比增长115.6%,生活消费生态总保费同比增长40.4%。众安保险在健康及生活消费生态高增长的驱动下实现总保费67.665亿元,同比增长14.7%。
在这背后,是众安保险从健康保险到健康生态的布局。2020年7月,众安保险将其核心产品“尊享系列”进行了第16次迭代,将在线视频问诊、线上购药配送融入百万医疗险的服务中。这意味着,“尊享系列”不单纯是保险保障产品,更是众安保险布局医疗服务生态闭环的切入点。
这其中有一个从“低频”向“高频”的逻辑关系,即众安保险通过健康保险、互联网医院、暖哇科技等布局形成业务闭环,为消费者提供以保险保障为核心,并融合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到医疗问诊及医疗信息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从住院保障的低频服务切入至在线诊疗的高频互动。
众安保险孵化的暖哇科技是其布局的重要一环。其中期业绩报告显示,暖哇科技所搭建的智能商保平台,已经与超过1000家医院(其中80%以上为二级和三级医院)以及16个省份的区卫平台(覆盖健康生态销量前十大省份中的60%)对接,提升用户理赔体验的同时,优化保险业务核保与核赔环节的风控能力,从而形成风控闭环。
这在券商的研报中亦有体现。8月23日,光大证券发布的研报将众安保险分拆成三个分部,分别为资产管理部分、医疗健康部分和科技部分,并分别采用不同的相对估值方法对其进行合理估值。
通过建财务模型,光大证券预计2020-2022年众安保险营业收入分别为154/211/28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2/12.29/26.98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16/0.84/1.84元。根据分部估值法,给予公司资产管理业务1.1X的P/B估值。考虑到公司众安保险健康生态自营平台未来将和互联网医院形成健康生态体系,将其分拆出来进行单独估值,医疗健康公司采用16x P/S估值,科技业务49x P/S估值。
众安保险选择这一估值逻辑,或也是参考了今年以来股价飙升的平安好医生以及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分别从在线问诊和医疗电商板块入手,而众安保险则从互联网健康保险领域切入,布局互联网医疗。
不过,众安保险能否把这一布局走成,在市场中站稳阵脚、受到认可,形成核心竞争力,还是要靠业绩说话。
估值和发展的现实考虑
这并非众安保险一家的选择,也不是为了估值而做的权宜之计,“三位一体”的布局,被越来越多保险公司所考虑。
例如,在带病群体的保险保障上,需要基于对人群的精准细分和对风险的充分判断,并在核保、定价和运营领域相应采取适当的风控措施,否则有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高赔付的影响。
这使得保险公司的角色和定位发生着新的变化,从提供单纯的风险保障向健康管理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等多元化角色转变。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大健康产业链上,保险公司处于下游,传统上扮演支付方的角色,在健康数据和医疗技术方面处于劣势,风险管理与成本费用控制方面是被动的。因此,近年来,保险公司不断尝试切入医保、医院、药厂、药店、健康管理服务乃至健康科技等环节,通过生态模式来打通数据和客户服务,以获得更多的数据优势和技术能力,从而改变当前被动的局面。但是,这些探索并非一帆风顺,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挑战。
近段时间,不少保险公司纷纷开启“医、药、险”的新模式,通过解决产业链上其他各方的痛点,寻求共赢模式,激发协同效应。
此前,中英人寿副总裁马旭做客“21云论坛”时表示,近年来,保险业在服务创新方面呈现两大新趋势:一是产业链条“木桶效应”增强,保险服务的各个环节质量大幅度提升;二是保险服务生态圈与消费者联系更紧密,保险业与医药、养老、互联网等各行业实现共同联动。以保险为核心和纽带,联动多个平台,集合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医疗康复及健康管理技术,构建“线上+线下”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