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股票 >

国泰君安3年黑马换下10年老将:90后当策略首席 本届首席太年轻?

【今日直播】

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新浪金麒麟最佳分析师张夏(金麒麟分析师):从流动性驱动到基本面驱动

南方基金 史博:下一个A股投资机会在哪里?

嘉实基金 陈正宪&中金公司 刘刚:发现港股投资良机

新华基金 马英:A股前路漫漫,是迷雾还是机会?

华安基金 苏卿云:为何投创业板要选大公司?

银河基金 袁曦:2020年四季度行情的危与机?

营长说极品第一期:神农投资创始人 陈宇:不要在慢牛市里亏大钱

国泰基金 徐成(金麒麟分析师)城:新能车投资价值展望

汇添富基金 叶盛:理财市场变化中的基金投资新机遇

华盛证券 钟俊锵:失业人数超预期,美股下周或现死亡交叉

原标题:21深度丨国泰君安3年黑马换下10年老将,90后当策略首席,本届首席会太年轻了吗?

作者:王媛媛

券商研究所的90后首席越来越多了。

近日,沪上研究大所国泰君安策略首席李少君离职,换上92年出生、从业仅3年的策略首席陈显顺,在业内又引起一波关注。

年纪轻轻步入首席、年薪百万触手可得……对稍早或同时期入行的同行来说,令人艳羡,又有点扎心。尤其是对同行80后来说,一股“前浪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的失落感扑面而来。

不仅扎心,更让人焦虑。

不过,冷静之后,又要从两方面看待这件事:一方面,这些年轻的首席们的确非常优秀,同时抓住了好的机遇,让人羡慕;另一方面,则是年轻人上岗,各有各的因由,比如说目前市场上打上“90后”标签的首席几乎都出现在策略、银行组,这些表面共性亦有其背后共性。

陈显顺3年从业即升策略首席

前任从业逾10年

陈显顺最近升任国泰君安研究所策略首席,这位出生于1992年的分析师,据媒体报道,是2016年正式入职国泰君安,着手策略研究。

从公开信息来看,陈显顺本科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2015年保研至清华大学,并于同年进入国泰君安从事纺服行业研究的实习。

不过,由于陈显顺在证券业协会上显示的是2017年9月加入国泰君安,也即意味着,2016年的时候陈显顺可能还是一枚策略组的实习生。如果按照协会登记的2017年来算入职,陈显顺作为正式研究员在国泰君安工作的时间不过3年。

这与已在证券业从业10年的前任李少君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人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李少君,第一份工作是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担任宏观经济研究员。2011年,李少君加入民生证券,一开始只是研究银行业和金融业,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的分析均有关注,之后才逐渐开始了他的策略研究生涯,并在民生证券做到了首席策略分析师、研究院副院长。

2017年3月,李少君加入国泰君安证券,担任首席策略分析师,并先后兼任所长助理、副所长。半年后的秋天,后生陈显顺正式入职策略团队。

3年后,年轻人陈显顺接任了首席策略分析师的职位,而李少君去了国泰君安资管。不过,具体在国君资管负责什么业务,目前尚未明确。

先后在两个研究所担任策略首席的李少君,同时兼任研究所副所长,带有上一个时代宏观研究员和策略研究员身上共同显著的印记——有不少人此前在央行、四大行总行、相关政府部门或研究院任职,后来“下海”来到了券商,他们往往被认为对政策和宏观,有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新生代的陈显顺显然没有这样的“印记”,甚至还带点纺服行业分析师“半路出家”的味道。

“90后”策略首席会太年轻吗?

1990年出生的人,到现在已经30岁了。看客们会说,这已是而立之年,30岁人群是这个社会生产力的中流砥柱。

但看客们往往忘记,作于春秋时期的《论语》,那时候还没有K12教育,还没有K12结束之后的本硕博教育。

“30而立”的年代,劳动者们从小就进入社会学习实践经验,而现在,漫长的教育时间使得年轻人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年龄普遍后移。

策略研究领域分析师年轻化是不是好事?可能有人不认为是好事。

2014年,一家券商和一家媒体先后发表了《策略分析师之死》和《策略分析师会不会死?》,争论有关策略研究的事,在行业中引起一片围观。

《策略分析师会不会死?》的作者彼时提出,策略研究其实主要是两方面:宏观策略和博弈策略。前者偏向卖方角色,讲究一呼百应,后者偏向买方视角,讲究实操和有效。宏观策略追求传播,博弈策略追求赚钱。

如果是这个思路,也即意味着,左有各家券商资历深厚的宏观经济学家、右要洞悉各家大机构的资金管理者,这对年轻的策略首席来说,要做出出彩的研究成果,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有业内人士点评,美国市场上,类似策略首席的分析师,大都资历深厚,与各家买方机构都建立了多年的联系,中国市场年轻化的趋势未必好。

《策略分析师之死》的作者则认为,由于2010年左右,伴随经济的上升,自上而下的研究在业内非常盛行。而随着经济走向下坡,业内开始强调自下而上的研究。

“策略研究如果要延伸到行业和主题的层面去,那么与行业分析师相比,又存在什么优势呢?直接把行业研究的团队做专做强不就好了吗?”作者的观点称。

这个思路对年轻的策略首席又是一个挑战——如何能比行业首席更了解、更能见微知著地“预测”市场?

“90后”首席:常见于中小券商、银行策略组

“90后”首席在业内并不多见,这才会被大家关注。公开消息中关注较多的,分别有:

张宇(金麒麟分析师),1991年出生,任安信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2015年在国泰君安开启职业生涯,2018年入职安信证券。

梁凤洁,1994年出生,任浙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2018年秋天入职国泰君安,随后在2020年2月转投浙商证券。成为目前为止行业中“最年轻的银行首席”。

刘高畅,1990年出生,任国盛证券计算机首席分析师。2016年在申银万国证券开始职业生涯,2018年入职国盛证券。

张启尧,1992年出生,任国盛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2014年入职兴业证券,2018年转投国盛证券。

早在2018年初,方正证券在内部提出要“培养90后首席”,以进一步明晰梯队建设的目标。

但上述年轻的首席们,存在一定的共性,这是让外部吃瓜群众不必过于焦虑的原因——这些年轻的首席们不仅具备实力,某种程度上,他们也因为环境的变化在做一些选择,而这些选择,可能不是行业中大多数人的主流选择。

1) 入职于中小券商发力期

除了陈显顺是在大研究所国泰君安成为首席,其余几位受到业内关注的“90后首席”均在小券商任职,并且入职的时间节点是小券商研究所准备发力、招兵买马试图崛起的时刻。

最典型的是国盛证券。

2017年12月,原中泰证券研究所负责人杨涛宣布从中泰证券离职,加入国盛证券,并担任研究所所长。此后的2018年,是国盛证券招兵买马、努力向头部跻身的一年。

“90后”首席刘高畅和张启尧也是2018年加入了国盛证券。

杨涛带领下的国盛证券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7年,国盛证券的分仓佣金在行业中排名77位;2018年,国盛证券一举上升到第33位;2019年,国盛证券则冲到了行业第16位。

此外,在国泰君安呆了仅一年的梁凤洁,2020年初加入了浙商证券,也正值浙商证券发力的时间节点。

2019年末,原国泰君安副所长邱冠华离职,宣布加入浙商证券,并担任所长,随后开始了浙商证券“再出发”的建设之路,从外部多方挖取人才。

虽然梁凤洁在入职之初就打上了“最年轻的银行首席”的印记,但实际上,彼时浙商证券银行组只有一个研究员——首席和“小弟”是一个人,这意味着,首席和“小弟”的活儿都要干。

是否要在年轻的时候加入一个搭新团队的券商?这个问题和“刚毕业要去创业公司还是大平台?”几乎是同一个问题。

对于上述话题的结论,长久以来都是见仁见智。毕竟,在证券行业,中小券商研究所试图发力崛起,但最终败北的案例不少。

只是从事后结果来看,加入国盛证券的年轻人选对了方向。

而目前的浙商证券,部分业内人士同样给予了厚望——据传闻,浙江省试图倾斜资源打造出知名券商,而选中的标的不是财通证券,而是浙商证券。

2) 为什么是策略和银行组?

上述提及的5位年轻首席,除了刘高畅在计算机行业,另外4位分析师分别在策略组和银行组。

策略组和银行组有其能容纳年轻首席的特性。

前面提到的2014年的有关“策略分析师会不会死”的争论,至少显示出策略研究,作为一个团队,在整个研究所的架构中有其尴尬的地位——或者与行业研究重叠(自下而上寻找主题)、或者与宏观研究重叠(自上而下判断周期)、或者与金融工程重叠(市场交易数据判断博弈)——重叠,即意味着策略组的职能,可以被其他组部分地“替代”。

此外,为了保证研究所观点的统一性,如果针对一个事件的解读和另一个组不一样,那么该以哪个组的结论为准?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易将策略团队的职能弱化,也即更易容纳年轻的、带领团队的首席。

银行组存在和上述策略组类似的“替代性”问题。由于银行和宏观经济密切相关,所以在有些机构里,会存在“银行地产”研究员,两个行业一把抓。

而这些部分职能的可替代性,正是其能够容纳年轻首席的关键。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