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趁早” 淡马锡重仓中国新思路
作者: 杜卿卿
[ 29%,这是淡马锡最新公布的投资组合中,在华资产所占的比例。2020财年,淡马锡对中国市场的持仓首次超过新加坡本土市场。 ]
[ 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财年,淡马锡投资额为320亿新元,脱售额为260亿新元,脱售额约为投资额的81%。 ]
29%,这是淡马锡最新公布的投资组合中,在华资产所占的比例。2020财年,淡马锡对中国市场的持仓首次超过新加坡本土市场。
“这有偶然,也有必然。”淡马锡中国区总裁吴亦兵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称,偶然性在于淡马锡财报截止日(2020年3月31日)中国资本市场表现优于全球市场,所以中国投资组合市值较高;而必然性在于中国经济表现优于全球经济,中国资本市场表现也必然优于全球市场。
淡马锡近年来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发展浪潮中动作不断,从早期的腾讯、阿里、美团,到近期即将上市的蚂蚁、快手,淡马锡在明星项目的布局进入快速收获期。在这背后,是淡马锡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的投资前移。
10年前,淡马锡上市资产与非上市资产大约呈80:20的比例,而在2020财年,这一比例变为52:48。淡马锡投资组合中,非上市资产占比几乎接近上市资产。吴亦兵告诉记者,这是淡马锡投资组合韧性的一个重要支撑。
疫情加速趋势显现,坚定转向创新和内需
截至2020年3月31日,淡马锡的投资组合净值已达1.52万亿人民币(3060亿新元)。
其中,已上市资产按市值计算,非上市资产按投资成本计算。对于占比接近一半的非上市资产,在上市之后市值溢价部分才会被反映在投资组合净值当中。
作为一家投资公司,淡马锡有自己的投资主线,可归结为六大结构性趋势,即更长的寿命、不断积累的财富、可持续的生活,以及共享经济、更智能的系统、更互联互通的世界。
“这六个趋势,我们早就开始布局。今年因为新冠疫情,让这些趋势更加快速显现出来。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在市场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的投资组合也没有承受太大的压力,反而很多投资在疫情之后受益。”吴亦兵称。
回顾淡马锡的历史投资回报表现,2003年非典、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一年期投资回报都有较大的下滑,这次新冠疫情也没能例外。过去一个财年,淡马锡一年期股东总回报率仅为-2.28%,成立46年来复合年化股东总回报率为14%。
不过,对于一年期股东总回报为负,吴亦兵表示并没有太大忧虑。
“从投资角度来看,这一次疫情对资本市场造成的冲击,几乎超出了任何一次。但我们总体投资组合在几乎最低的时点,才降了2%左右,这其实体现出我们投资组合的韧性。如果财报截止时点是在6月30日或12月31日,都应该不会是负的数字。”他认为,负值主要是财报截止日为3月31日,而当时全球资本市场都出现了巨幅下跌。
当然,淡马锡在应对全球疫情及经济风险方面,也采取了相应举措。一方面,继续脱售部分资产,维持强有力的资产负债表,保证流动性充裕;另一方面,坚定地看好中国创新和内需所带来的市场。
在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财年,淡马锡投资额为320亿新元,脱售额为260亿新元,脱售额约为投资额的81%。
“淡马锡是全生命周期的投资者,而且是资产的拥有者,不是基金,我们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吴亦兵告诉记者,淡马锡的目标不是做“独角兽收割机”,而是更希望投资到超级独角兽,然后长期陪伴。
淡马锡中国区执行总经理沈晔补充称,在大趋势之下,淡马锡会致力于寻找行业里未来的领军企业,哪怕是非常早期,但只要认为有成为未来领军者的潜质,那淡马锡就会投资,然后陪着它走相当长的路。
对于中国市场,淡马锡不仅关注科技创新型公司,对消费内需型公司也有重点布局。吴亦兵认为,中国当前推进的“双循环”,孕育着许多投资机会。
从“外循环”来看,从政策层面,当前中国吸引外资的力度是空前的,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地实施也是空前的。而且,虽然当前全球供应链在某些领域会区域化,但他判断,中国与国际完全脱钩不可能发生。
从“内循环”来看,吴亦兵认为,只要供给端质量提升上去,能够满足人民的高端需求,就能增强内循环。“过去我们大量消费品依赖进口,这是因为以前的生产能力有了,但设计、品牌能力不够强。今天中国的设计能力变强了,90后、95后,在消费心智和品牌的接受方面也实现了突破。所以,实现完全内循环的条件已经存在。”他称。
在潜心挖掘未来趋势的同时,淡马锡对传统领域也没有放弃关注。
“侧重创新领域,但这不代表就退出传统行业的投资。”吴亦兵对记者称,以银行股为例,这类传统企业不会像创新领域早期的布局,会出现爆炸性的高增长,但如果这类企业股价下跌并低于等于内含价值时,淡马锡依然会考虑增持。“这也是我们对银行股依然有很大持仓的原因。”他说。
看好中国对创新的强力支持
9月23日,德勤发布报告预计,截至2020年9月底,中国内地将有293只新股上市,融资额将达到3550亿元。相较2019年前三季度的127只新股发行量,和1401亿元融资额,新股数量和融资额分别同比增长131%和153%。
其中,上交所179只的新股发行数量和2747亿元的新股融资额,排名全球第一。
在吴亦兵看来,中国过去几年间,无论是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制度改革,还是生命科学、芯片研发等领域的创新支持,都有显著进步。这也成为淡马锡在中国积极投资的重要考虑。
“推出科创板,在创业板实行注册制,这都是对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我们非常受鼓励。”吴亦兵认为,长远来看,这些改革一定会带来良币驱逐劣币,形成优胜劣汰,上市企业进一步分化,一部分破发甚至退市,而另一部分则会突飞猛进——这一部分也是淡马锡希望投中的部分。
截至9月23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79家,自开板以来累计受理申报438家,目前还有超过150家企业在排队等待审议。深交所创业板首批注册制企业上市即将“满月”,目前创业板也保持了较快的IPO速度。目前创业板试点注册制后累计受理申报374家,提交注册数量累计达到66家。
“当初我们最早投那些医药企业的时候,想不到要去哪里退出。当时,美国似乎是唯一的退出途径,因为其他地方都不收这些还在亏损的创新公司。”沈晔补充称,后来港交所启动改革,推出业界所称的“18A”规则,针对生物科技公司降低财务门槛,紧接着内地科创板、创业板改革,一两年间上市局面大为好转。受益于退出预期明确,越来越多投资机构也在向早期前移。
不仅是资本市场,医疗体制等影响基础研发环境的改革也推进较快,国内外差距迅速拉近。“比如新药研发,这个领域差距比以前拉近了很多。”沈晔告诉记者,已经有不少立足中国、放眼全世界的创新企业在出现,他们研发的新药是可以引领全球水平的。
“中国科学家的水平也在提升。”她补充道,在这样的环境下,医药领域不仅能支撑很大的公司,而很可能会支撑其十几家、二十几家千亿级公司。淡马锡在生命科学领域投资了一批创新公司。
不过,在吴亦兵看来,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是好的起点,是向更远期利好发展的开始。他认为,当前出现新股破发的现象,是市场化机制发挥作用的体现。
吴亦兵建议,延续注册制改革这一改革契机,“以开放促改革”,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同时,完善对冲机制,推动形成健康的双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