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湾区传统产业探索数字化深水区 “云鞋数仓”试水智能制造
9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推动线上线下消费高效融合、大中小企业协同联动、上下游全链条一体发展。
对于包括制鞋在内的传统产业,这也代表了数字化的新路径,其基础就是智能制造。9月7日,中国皮革协会已表示,于2019年下半年启动的《制鞋行业装备升级路线图》目前已完成初稿,面向行业公开征求意见。
中国是世界鞋业生产大国。2019年,中国鞋类产品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56%。但随着众多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以及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中国制鞋产业的全球份额已连续十数年下降。
同时,少量多样、快速响应及品质化等新的消费需求,不断对产业升级提出新的要求。其支撑来自技术供给的不断丰富。以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逐步落地,与传统产业的融合不断加速。中国也同样是鞋机生产大国。2019年,中国各类制革及制鞋机械出口金额达到了4.8亿美元。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产业发展良好的同时,传统行业增速已相对较低。广东省统计局资料显示,2019年全省规模以上优势传统产业增长4.7%,仅为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其中,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等均为负增长。
不过,在北高峰资本及坤湛科技创始人兼CEO闵万里看来,他们是“不会消失”的基础性行业,通过科技赋能依然能够激发其新活力。值得一提的是,在辞去阿里云机器智能首席科学家的职务并创办北高峰资本和坤湛科技后,其主要聚焦的领域就是制造业、农业、零售、物流和医疗。
大湾区传统制造业正在探索数字时代的新路径。阿里研究院于年初发布的广东制造业转型升级报告显示,5年来仅阿里云服务的广东用户就超过25万,上云工业企业达6万家。这其中也不乏生产积木、吉他等产品的传统中小制造企业。
制鞋企业打造智能工厂
天创时尚是国内女鞋行业的龙头之一,也是在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升级上走在前列的企业之一。该公司分别于2016年和2018年投入资金打造了2条现代化产线,实施工业互联网改造,并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后,实现了智能排单、柔性生产,在提升运转效率的同时,也支持消费者小规模批量定制的需求。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于近日走访其位于广州南沙的工厂,近距离体验了“智能制造”的落地。
在生产车间,一块有着“身份ID”的皮料经计算机扫描,其中的褶皱等瑕疵被迅速识别、标注;同时,计算机实时根据订单产品的款式、码数等信息自动完成排版、切割。仅剪裁这一流程,就在提升原材料利用率的同时将生产效率大幅提升35%。此后的缝纫环节也依靠自动排单、排工系统,实现工艺柔性化。最后,智能化的机械臂代替人工进行打磨、刷胶,十几秒即可实现一个工人数分钟的工作量。
天创时尚联合创始人、董事总经理倪兼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介绍称,如今车间内的同一条流水线上,可以同时生产不同款式、码数的产品,并基本实现了物料上线到产品下线中间“不离线”。“车间里不再会有某道工序做完之后的半成品堆积,”他说,“也不需要再为不同款式的产品调整车间布局。”
此前曾有大型纺织类零售企业的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抱怨称,过去公司需要对市场偏好进行预估并下达订单。若备货过多,“火热”度又未达预期,就带来库存压力;而如果备货不足,则可能产品脱销,并需要数周到一个月来补货,有时到货后热度又已褪去。
进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也为许多企业带来了挑战。市场需求减弱的同时,复工复产进展良好,这为一些服装、鞋履企业带来了库存过多的困扰。不过据倪兼明介绍,天创时尚如今已可以实现小批量、快响应的柔性排产,极大减轻了库存成本。
新基建助力商业模式创新
2020年3月,天创时尚携手坤湛科技,启动了“云鞋数仓”数智化升级项目。谈及与天创合作的原因,闵万里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鞋履行业是基础行业,对于这样一个不会消失的行业,怎么让其生产力水平走入新时代,数据智能技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9月25日,天创时尚与坤湛科技合作进行了首次C2M(消费者直连生产制造)模式的尝试:如今消费者可以在直播中看到鞋履企业尚在设计和排单环节的新鞋款式并直接下单,工厂则实时根据下单数据安排生产。
倪兼明透露,得益于过去在数字化方面的积累,新模式的推出几乎没有增加成本。他认为,国内4G以及未来5G网络的建设,实现了工厂和消费者之间无延迟的沟通。“正是国家对新基建的大力投入,使新的商业形态成为了可能。”
加速商学院创始人、厦门大学EMBA华南中心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直播电商标准制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广州直播电商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有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的“直播”大部分仍以低价清库存为主要业态,而C2M的“产线直播”则代表了新的业态。“为什么广州有机会做‘直播之都’?就是因为有货和供应链。”他说,“全网销售的60%-70%的货可能都来自珠三角。”
他指出,这取消了中间环节的消费渠道,使产品价格更具优势;同时,满足个性化需求和柔性制造,并能够实时收集消费者的反馈;此外,如今的消费者也开始关注产品的工艺、工人工作环境以及是否环境友好,产线直播有利于积累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
闵万里将C2M模式的优势概括为“直面直评直产直销直达”。他指出,该模式早在数十年前就已被提出,如今技术的发展使其走入了现实。该模式能够实现原材料到成品、商品,再到送至消费者手中的“零时差”。
同时,消费者在直播过程中的互动,也能够及时反馈至厂家,形成信息的双向循环。他指出,消费者的评论可能是模糊、情绪化、非结构化的,这需要利用人工智能对海量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做关键性标签提取,最后再映射到鞋型风格等专业领域的术语上。“数据、计算力和算法,三者缺一不可。”
大湾区的创新土壤
在中国制鞋产业地图上,广东、福建、浙江、四川等地区均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倪兼明认为,得益于技术和文化的积累以及产业集群优势,广东会更具创新力。他认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已在面临劳动力等成本上升的困扰,产业需要由过去依赖低价劳动力转为注重知识服务性。
面对成本的上升,也有企业选择搬离。有研究指出,劳动力成本是大湾区外迁制造企业主要的考虑因素;而纺织、服装等产业是外迁的主力;外迁地点则主要为越南等东盟国家。有受访企业估算称,在2014年将制造产能迁至新兴国家节省成本的均值为15%。
不过如今情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工资压力不再成为企业最大的担忧。渣打银行2020年的调研显示,将产能“向其他国家搬迁”(15.5%)预计能够节省的平均工资成本与“扩大资本设备投入”(15.5%)或“制造更高端产品”(15.1%)的差别并不大。此外,虽然自动化/流程投入节省的成本较少(10.2%),但节约成本只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原因之一。
倪兼明认为,珠三角地区的鞋履产业基础和技术全球领先,是最适合实现鞋履产业升级的地区;此外,从工业布局的角度看,这里一方面是原材料供应地,另一方面靠近国内市场。中国皮革协会指出,内销市场对中国鞋业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并将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主力引擎。“想清楚这个,我们就决定新工厂要建在粤港澳大湾区,这里有产业基础,有人才。”目前,天创时尚已投资10亿元人民币于广州南沙建设一座全新的智能工厂。
天创时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祚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工厂的智能化过程其实充满挑战。“市面上的鞋履制造设备大多是单项应用,少有做整体集成。今天看到的全链条制造流程,并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数条产线的打造需要企业与技术专家和众多单项的设备制造商合作,从产、学、研、用的角度完成集成整合。
何祚军指出,过去制鞋等产业由发达国家向中国的转移就是人工成本的上升以及行业内年轻人才的减少,而这在中国也已有苗头。如果放任该趋势发展,未来一些偏低端的生产就可能向东南亚转移。“我们不能等着这种情况发生。”他说,“这时我们研究智能制造,核心就是用标准化带来效率和效益的提升。”
(作者:翟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