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保险报
10月8日,中国平安旗下金融科技平台陆金所控股正式提交IPO招股书,拟于纽交所上市,股票代码为“LU”,承销商包括高盛、美银证券、瑞银、汇丰、平安证券(香港)等。这是继2019年12月金融壹账通在美上市后,平安旗下又一家科技公司赴美IPO。
此次IPO暂未定价
招股书显示,陆金所此次IPO暂未定价,融资额度暂未确认,招股书披露的1亿美元仅是例行披露的占位符,不代表本次IPO的实际融资额。
IPO前,该公司于2015年3月和2016年1月完成了总计7.77亿美元的A轮融资;于2016年1月完成了9.24亿美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银集团、国泰君安证券、民生银行等;于2018年11月和2019年12月完成了总计14.11亿美元的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春华资本、卡塔尔投资局、摩根大通、高盛等多家明星投资机构,此轮融资估值达394亿美元。
据了解,陆金所控股主营业务分零售信贷和财富管理两大块,零售信贷主要基于“平安普惠”展开,财富管理基于大家熟知的“陆金所”展开。
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和2019年陆金所控股的总收入分别为278.2亿元、405.0亿元和478.3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达31.1%;净利润分别为60.3亿元、135.8亿元和133.2亿元,年化复合增长率为48.65%;净利率分别为21.7%、33.5%和27.8%。
2020年上半年,陆金所控股的总收入为256.8亿元,陆金所控股的净利润为72.7亿元,净利率为28.3%。
值得关注的是,在零售信贷业务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的累计借款人数为1340万人,管理贷款余额为5194亿元,近7成用户为小微企业主。
在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截至2020年6月30日,财富管理平台注册用户数达4470万人,活跃投资客户数达1280万人,客户资产规模达3747亿元。
此外,陆金所控股自2017年下半年停止了B2C产品,自2019年8月停止了P2P产品,预计P2P相关产品规模占客户资产管理规模及服务费用的比例逐渐减小,自2022年完全结束。
背靠平安的优势
陆金所归属于中国平安旗下的科技板块,IPO前,中国平安持有该公司42.3%的股份,Tun Kung Company Limited持有公司42.7%的股权,而Tongjun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下称Tongjun)持有后者41%的股权。其中,Tongjun代表中国平安某些高级雇员持股,其管理委员会成员为5名中国平安员工。
背靠中国平安,陆金所有着诸多优势,例如,与平安在业务、分销渠道和产品能力方面有诸多合作,通过与平安生态系统的合作,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借款人和平台投资者,促进了各业务间的相互协同联动。
对于中国平安而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陆金所、平安医保并称为其旗下的四只“独角兽”。若陆金所控股此次成功上市,意味着继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之后,平安中国旗下的四大独角兽已有三家实现上市。
为何选择赴美上市?
近期,多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宣布了上市计划,如蚂蚁集团已宣布A+H上市计划,京东数科计划在境内科创板上市,微众银行也传闻计划在A股上市。
为何陆金所选择赴美上市?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陆金所的业务并不局限在国内,近年来,陆金所的金融科技业务已经走向海外,在美上市应该可以更好帮助陆金所全球化发展,提升中国品牌知名度。此外,也能加强中国与全球经济的紧密联系,拥抱全球化市场。
嘉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苏敦渊曾表示,尽管陆金所已剥离了P2P业务,但给人的记忆的更多是网络贷款式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标签,在国内上市可能面临更严的审核政策。此外,在美国上市,可能会给予陆金所比国内资本市场更高的估值。
而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及瑞幸咖啡财务造假事件的影响,美国政府方面对中概股企业在美国上市的态度较为消极。例如,近期美国财政部在其官网发布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关于保护美国投资者防范中国公司重大风险的报告》,建议对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无法实施检查的辖区,提高上市门槛,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强化投资风险提示,并要求已在美上市公司最迟于2022年1月1日前满足PCAOB开展检查的相关要求。
苏敦渊认为,对于已启动境外上市计划的企业,可以参考资本市场的制度是否契合企业的上市、国际资本市场监管环境变化是否会对企业的境外上市带来额外的风险、境内外资本市场估值水平的比较、企业上市前投资者的退出渠道、企业本身的业务定位等方面综合考虑评估,进而选择一个最佳的上市地。
记者朱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