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乳业巨头争相联姻上游牧场,奶源格局被重新书写 来源:新京报
继蒙牛入主中国最大有机奶企中国圣牧后,伊利也于近日宣布认购港股上市公司中地乳业16.6%的股份,以稳定原料奶供应。
近年来,下游乳业对优质奶源的争夺越发激烈,伊利、蒙牛、光明、新希望等头部企业均参与其中。而其背后的原因与近两年国内奶牛存栏下降、奶源供给紧张有关。在今年疫情影响下,中小牧场持续退出,进口奶源等原料供应不畅,而高品质低温鲜奶需求持续上涨,促使下游乳企加码奶源布局的意愿更加明显。
业内认为,通过上下游联姻的方式,中国乳业找到了一条独特的中间路线,牧场利益和乳企利益都得到了保障。在奶价上行的背景下,规模牧场建设热潮正在全国持续,而下游乳企对上游资源的争夺已进入尾声。但无论产奶能力还是奶源获取,行业巨头的优势都越发明显。
上下游乳企密集联姻
8月2日,伊利股份宣布,为进一步稳定原料奶供应,其全资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贸控股有限公司拟以约2.03亿港元的价格,认购中地乳业约4.33亿股。认购完成后,金港控股将持有中地乳业16.6%的股份,位列后者第二大股东。
资料显示,中地乳业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主要从事牧场经营业务和进口贸易业务,以原料奶生产及销售为收入支柱。2018年、2019年,中地乳业营业收入分别为14.25亿元、14.99 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63亿元、1.02亿元。
这并非伊利首次对上游奶业资产出手。早在2016年11月,伊利就有意认购“中国最大的有机乳品公司”中国圣牧37%的股份,因未通过商务部反垄断审查而搁浅。2019年8月,由伊利持股40%的优然牧业宣布以22.78亿元的价格收购乳业上游公司赛科星58.36%的股权,成为后者控股股东,加码奶源布局意图明显。
另一家乳业巨头蒙牛也抓紧“跑马圈地”。近期,蒙牛全资子公司宣布将以每股0.33港元的价格行使对中国圣牧约11.97亿股的认股权。交割后,蒙牛将合计持有中国圣牧约17.8%的股份,超过中国圣牧董事长邵根伙成为单一最大股东。
蒙牛方面回应新京报记者称,蒙牛长期看好有机奶市场,重视优质有机奶源布局,增持符合公司战略。而在入股中国圣牧前,蒙牛已先后入主国内最大上游乳企现代牧业、收购中国圣牧下游资产,并有意以债转股或参股等形式收购骏华农牧股份,支持后者扩大养殖规模。
除伊利、蒙牛两大巨头外,光明乳业、新希望乳业也在上游领域有所布局。2019年9月,新希望乳业认购现代牧业9.28%股权完成交割,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持股数量仅次于蒙牛。同年12月,光明乳业宣布参与竞拍江苏辉山乳业及牧业资产,并最终以7.5亿元的价格中标。2020年7月17日,在江苏辉山资产的基础上,光明乳业联手银宝集团成立的江苏银宝光明牧业牧场举行了揭牌仪式。
奶源供给紧张为主因
受进口大包粉及复原乳冲击、原料奶价格低迷及销售困难、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我国上游乳企自2016年起普遍陷入业绩泥沼,两大上游巨头现代牧业、中国圣牧连续3年亏损,其他上游乳企也大多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
经过几年“洗礼”,中小牧场加速退出,国内奶源供给逐渐从过剩走向紧俏。根据国家奶牛技术产业体系的统计,2014年到2018年,我国荷斯坦奶牛存栏量由857万头下降到504万头,2019年存栏量约470万头。同时,国内环评越发严格,不达标中小型牧场纷纷关停退出。今年疫情影响下,中小牧场持续退出,奶牛存栏进一步下降。
乳业专家宋亮认为,2016年到2019年,下游乳企加紧上游布局的一大原因正是奶源不足。“乳企发展低温乳品和高端乳品,需要保证未来5到10年优质奶源的稳定供应。”
乳业上游杂志《荷斯坦》主编豆明表示,疫情造成大包粉等进口乳品原料供应不畅,很多地区出现产地原料价格下降但终端售价上升的非正常现象,加上国内奶源紧张,下游乳企为保证未来奶源供给及业绩增长需要提前进行布局。
针对对上游乳企的收购策略,蒙牛总裁卢敏放在今年5月28日回应新京报记者称,蒙牛并购很重要的一点是战略驱动,不是单纯冲着规模而去。2018年蒙牛布局现代牧业和中国圣牧时,国内原奶情况是供大于求。基于对中国乳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判断,蒙牛对这两家上游乳企进行投资,“假如今天才去收购,至少要再多花一倍的代价才能做到。”
新希望乳业董事长席刚曾在去年召开的第七届“新鲜盛典”上表示,现代牧业是南方地区唯一的规模牧场,生产的优质原料奶对于以巴氏奶产品为主的新希望乳业来说不可或缺,奶源与新希望乳业工厂也很配套。新希望乳业在今年1月接受投资者调研时预计,2020年公司自有奶源占比将从2019年的20%提升至40%-50%,国内奶价仍会处于平稳上升通道,与现代牧业的合作降低了奶价波动对公司成本的影响。
上下游协同效应显现
伴随上下游乳企的联姻,国内奶源格局已被改写。豆明预计,奶价上行、牧场扩容、中小牧场退出、奶源供给向巨头集中将成为大概率事件,产业链条的利益分配也将更加合理。
由于利益联结机制不强,以往上下游乳企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豆明曾见证每到春季产奶旺季,上游乳企高管往往会到下游乳企主动示好,到了秋季干奶期,双方地位又发生了反转,“这是不正常的现象”。
从业绩表现来看,近几年上下游乳企的波动频率并不一致,上游乳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分享到乳品市场增长带来的成果。现代牧业和中国圣牧曾试图推出自有液奶产品提升利润,但受制于渠道资源及营销能力,结果均不理想,反而对业绩造成了拖累。
转折发生在2017年,蒙牛增持现代牧业股票并成为战略股东,双方在原奶销售、品牌奶销售、财务融资、饲料采购等方面的协同不断深化,现代牧业得以将精力集中在上游养殖环节。2018年,现代牧业亏损幅缩窄,2019年实现扭亏。
2018年12月,中国圣牧宣布全资附属公司圣牧控股、圣牧高科向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售合计持有的内蒙古圣牧高科奶业有限公司51%股权,并不再从事下游乳制品业务。2020年1月,内蒙古蒙牛收购了上述公司剩余49%的股权。受生鲜乳价格上涨、上下游乳企协同效应影响,中国圣牧2019年也实现了扭亏。
豆明认为,中国乳业找到了一条独特的中间路线,这种结构目前来看是良性的,牧场利益和乳企利益都得到了保障。
需求上涨带动牧场业绩
尽管今年的疫情对各类乳品消费均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高品质低温需求上涨,带动了优质奶源企业的业绩。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生鲜乳产量为1431万吨,同比增长7.9%。现代牧业预计上半年溢利不低于1.9亿元,中国圣牧预计集团权益持有人应占综合溢利不少于1.3亿元。
受奶价上行影响,近两年大型牧场新建项目开始增多。据豆明了解,新建项目多集中在内蒙古、宁夏、东北等北方地区,其中不乏伊利、蒙牛、新希望乳业等下游乳企参与其中。而无论产奶能力还是奶源供给,都在向行业巨头鲜奶集中。
据《荷斯坦》杂志统计,2019年,中国牧业集团25强产奶量为935万吨,约占商品奶产量50%左右,高产牧场多集中在3000-8000头这一规模。以收奶量计,下游乳企前20强合计占比达80%以上;以商品奶量计算,伊利、蒙牛合计占比超过60%。
豆明认为,目前上游牧场整合仍在继续,奶源供给紧张、奶价持续上行为牧场独立发展提供了可行性,与下游乳企联姻并非是唯一可选择的道路。
对于行业发展趋势,8月4日,现代牧业方面回应新京报记者称,基于低温高端鲜奶市场的利好前景以及优质原奶供不应求的现状,各大乳企都在布局上游优质奶源。但随着龙头乳企原奶布局日趋完善,加上上游转型,中小养殖户纷纷出局,优质奶源基本“名花有主”。随着内蒙古“中国乳业产业园战略合作项目”的落地,以及部分乳企选择开始自建牧场,下游乳企对上游资源的争夺已进入尾声。
新京报记者 郭铁
编辑 祝凤岚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