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运营服务考验养老产业 “智慧养老”成新风口

原标题:运营服务考验养老产业,“智慧养老”成新风口

未富先老趋势下,养老始终是核心话题。尽管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障体系带来压力,但对行业参与者来说,这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近期的一组数据体现了这一行业的热度。天眼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间,我国企业名称或经营范围含“养老”的企业总量由原来的0.95万家,增长至12.5万家,多了12倍。

“一方面说明大家都看好这个市场,另一方面也说明市场良莠不齐。” 天与养老创始人卜江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养老的核心是“养”,对近年来成为“风口”的养老行业来说,好的运营和服务才是优秀养老企业的标志,然而随着老年人对优质服务需求的提升,养老企业光靠传统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智慧养老将是行业聚焦所在。

养老的核心是“养”

根据预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数为2.12亿,到2050年将达4.8亿,我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

在老龄化人口的巨大基数上,养老产业早已是“风口”,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对于养老产业的需求进行过一项测算,中国老龄产业产值将在2050年突破100万亿元,届时将占GDP三分之一以上。 “银发经济”所支撑起的巨大“蛋糕”无疑是诱人的,各个市场参与方也纷纷下场,欲从中分得一杯羹。

“大家热情高涨,但其中很多人都在摸索阶段。目前很多寿险公司都在康养地产这块布局,并且将康养地产产品保险化,总体品质做得很好,会吸引一部分高端人群,但这个模式只有大型保险公司才能复制。有些传统的地产公司也转型做康养小镇,但目前成功案例并不多,未来成功与否,还要看每个具体项目的服务水准和医养结合程度。而且以上两种模式都是重资产投入,总体覆盖的人群也少。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居家和社区养老才是主要的养老方式,机构养老是补充。目前市场上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商水平也参差不齐,总体还缺少有规模、有品牌的企业。”卜江勇表示。

卜江勇分析称,无论哪种养老方式,运营和服务都是根本。养老的核心是“养”,也就是提供服务,包括各种与老龄化相关的重疾、慢病、康复、护理、陪伴、生活照料、关爱支持等服务以及适老化产品设施。“所有老人的共同点,都是怕孤单和想健康,老人往往都是慢病的载体,因为慢病引起的医疗支出占到整个医疗支出的约70%,因此对于养老行业而言,运营需要精益求精。”卜江勇认为。

以往行业痛点之一是支付能力不足导致服务品质提升空间有限,而商业保险公司布局健康养老行业,或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在强有力的支付方入场情况下,养老产业的发展会迅速迎来规模和品质的双重发展。”卜江勇说。

产业聚焦“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也是养老产业现阶段的目光聚焦所在。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出台的养老服务政策文件都把智慧养老作为重要内容。2017年,工信部、民政部等三部门就联合出台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到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

今年初召开的2019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近3.2万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预计到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天与养老除了提供刚需的养老服务外,也正在搭建互联网+养老+健康管理平台,欲通过创新科技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模式。卜江勇介绍称,智慧养老从技术应用层面来说,有三大特征:智能设备的精准数据采集;以5G、物联网技术实现迅速无延时的连接;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干预。

而从服务来说,借助智慧养老,更可以让整个养老产业的服务模式和质量产生质的变化。首先,智慧养老可让养老企业的服务类型从简单的居家养老服务向多类型、全立体式养老服务迭代。整合高技术居家养老、上门看护服务、社区、嵌入式社区养老、机构式养老等多种养老服务,可以满足老人不同生活场景中各项所需的服务;同时,借助科技和大数据可让仅提供一些单一服务的“粗放式养老”向根据老年人个性化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的“精准式养老”转变;另外,通过智能看护的应用及健康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干预等技术,可从被动应答转变为主动看护,从脉冲式服务转变为持续照料,将单一养老变为真正的以老人为核心的“医养结合”。

根据前瞻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智能养老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2020年将成为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2020年之后,基于网络的无形市场规模会逐渐接近传统的有形市场规模,预计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在此时期将进入成熟期。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