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着面对疫情冲击 稳健经营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行管理层详解2020年上半年业绩
本报记者 陆宇航
在8月31日举行的建行年中业绩发布会上,建行行长刘桂平用“1326”来总结建行今年上半年的业务经营状况。“‘1’是指我们今年遇到了疫情这个巨大的‘黑天鹅’。‘3’是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和风险防控水平提升的经营规律、坚持弘扬利他文化。‘2’是指数字化经营、可持续发展这两个反映我们上半年经营管理情况的关键词。‘6’是指对未来业务经营管理发展的具体方面的观察,分别是:三大战略红利进一步释放;核心存款余额接近11万亿元,增长9.62%,占比56%;零售业务价值贡献全面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在减费让利的基础上显著增长;资本水平保持充足;重点领域的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刘桂平表示。
积极抗疫让利实体经济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建行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发挥数字化经营的先发优势,主动加大对普惠金融、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多措并举持续向实体经济让利。
从整体数据来看,建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于6月末达到12589.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957.54亿元,普惠金融贷款客户数达159.0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6.56万户,持续提升服务覆盖,促进小微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提质、扩面”。
在全力支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方面,建行持续加大对外贸外资企业的贸易融资投放力度,全面摸排外贸企业产能恢复和国际供求状况,提供金融定制化服务。建行表内外贸易融资余额于6月末达到5797.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7.75%。建行还发挥“全球撮合家”平台线上服务优势,助力防疫物资跨境撮合对接,创新数字会展服务。
此外,围绕“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建行在多个领域表现突出。上半年,建行基础设施行业贷款较上年末增加4212.93亿元,增幅11.44%;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造业贷款较上年末增加2114.34亿元,增幅19.57%;助力新旧动能转换,绿色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185.04亿元,增速10.08%;同时,建行加大地方债、抗疫特别国债的投资支持力度,新增地方债投资近3300亿元,承销抗疫特别国债超600亿元。
“三大战略”纵深推进
“目前,建行的信用卡用户超过1亿户,从规模上来看是最为领先的。从各家机构披露的信用卡状况来看,我们的不良率只有1.17%,在行业内处于领先的位次。”建行副行长吕家进表示。
建行在零售金融业务上的强势表现,与其不断深入推进的金融科技战略密不可分。一方面,建行以金融科技支持智慧生态建设,推进新零售领域生态建设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型;另一方面,建行积极探索数字化经营模式,完善数字化经营体系,将数据融入经营管理全流程,“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敏捷迭代响应市场。建行个人存款业务增势良好,零售业务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利润总额占比首次突破50%,最大零售信贷银行地位更加巩固。
同时,建行持续深入推进住房租赁战略,截至6月末,建行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累计上线房源超过2300万套,注册用户达2310万人。建行与广州、杭州、济南等11个试点城市签署发展政策性租赁住房战略合作协议,向试点城市提供包括金融产品支持、房源筹集运营、信息系统支撑等一揽子综合服务。
而在普惠金融领域,建行持续健全普惠金融新机制,秉持“数字、平台、生态、赋能”理念,普惠金融发展强劲;打造“小微快贷”“个人经营快贷”“裕农快贷”和“交易快贷”四大线上产品体系,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产品供给。此外,建行创新智能化风控体系,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小微快贷”线上贷款不良率低于1%。
主动防范金融风险
“近年来,我们一直保持实行严格分类,不良贷款率一直高于逾期率,保持负剪刀差的状态。相比去年,今年上半年的负剪刀差实际上是扩大的。这得益于我们贷款投放力度明显加大,且新投放的贷款质量保持较好的水平;同时,我们严格管控资产质量,并加快了对逾期贷款及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此外,政策因素也起到了一些缓释的作用。”建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说。
面对疫情挑战,建行审慎评估疫情对资产质量的冲击,充分释放和消化风险。从数据来看,上半年,建行核销不良贷款268.76亿元,同比增加15.35亿元;计提信用减值损失1113.7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367.40亿元,增幅49.22%;损失准备对贷款总额比率为3.34%,拨备覆盖率为223.47%,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我们对资本充足的要求还会加强,这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最基本要求。我们立足于内援式的补充,但对发行二级资本工具也有计划。除了在今年6月发行了20亿美元境外二级资本债券外,我们已经通过董事会审定,准备在明年6月前发行等值人民币660亿元的二级资本工具。” 刘桂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