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资本、算法、人文的“不可能三角”
证券时报记者 王君晖
近日,一篇名叫《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引发热议。文章呈现了外卖平台算法系统和骑手实际工作的诸多冲突,展现了骑手为防止“超时送餐”要经历的诸多不易。在严格的奖惩机制下,沿着算法精准计算过的路线,骑手争分夺秒在系统设定的时间内狂飙,严寒酷暑风雨无阻。为赶时间,飞速、逆行等危及人身安全的情况已是常态,人员伤亡时有发生。从舆论反应看,对骑手持同情和理解态度是主流,包括对骑手送餐时间略有延迟的包容,也包括对平台算法机制的质疑。
无数飞奔的外卖小哥,他们的辛勤奔波汇成一股合力,把平台的身价拉到一个新高度。平台的算法却越发严苛,系统预设的送餐时间一降再降,有时甚至直接给出逆行路线。表面上看,用户体验是提升了,但是,全社会为此要付出的代价却不容忽视。而且,要实现三者利益共赢,几乎是一个“不可能三角”。
提供外卖服务的平台不是做公益,在资本的推动下,扩张市场份额、做大营业额、提高利润率是其发展目标。骑手选择送外卖这个辛苦的行当,也是为了多赚些钱,每单几毛钱的差异,他们也认为不能放松,多接一单,可能意味着多几元绩效。消费者注重用户体验,“快”几乎是最重要的体验之一,而用户的评价,用户的规模和活跃度,甚至用户的数据,又是平台“资本故事”的重要支撑。简而言之,三者相互联系,也相互博弈,你进我退。但问题是,谁进?谁退?进退空间又有多大?
之所以引发如此多的关注,一是因为外卖小哥这个群体可谓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提供的服务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其次,看似是骑手和平台算法之间的矛盾,实则是更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映射。算法的本质是一种机制,我们每个个体,在社会系统中都受到一套机制的驱使,不外乎是在经济利益和个人权益中寻求一个平衡。外卖小哥的案例,是这种失衡的放大,与之类似的还有此前被热议的“996”工作制。通过某种激励机制,放大经济利益,让其他福利的削弱显得顺其自然。机制的制定者,主要是公司或者大互联网平台,但接受这种机制的“小哥”,是否一定是被动的接受者?算法是高级了,但人性的温度却越来越低,由此导致的伤亡代价,分摊给社会来被动“消化”,又是否合理?
正如饿了么的公告所言,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美团也在公告中表示要持续改进,让系统更有温度,“没做好就是没做好,没有借口,系统的问题,终究需要系统背后的人来解决,我们责无旁贷”。从何处寻找“不可能三角”的平衡,或许已经有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