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与疫情有关?上半年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创24年新低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回顾近年来的数据变动,已多次出现广义货币量超过国内生产总值2倍的情形。日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测算发现,近35年来,货币流通速度呈整体下降态势,2019年货币流通速度若以M2为基准测算,则不到0.5,具体为0.4988。也就是说,在完成当年国内名义总收入的交易中,平均每1元货币一年内流通不足1次。
若以半年为期限测算货币流通速度,2020年上半年已创24年来新低。这在日益便捷的数字化支付背景下,实在耐人寻味。货币传输速度下降的另一面是各部门杠杆率进一步抬升,2020年上半年,我国杠杆率上升21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研究院近期出炉的报告指出,宽松货币政策能够在短期内迅速见效,推动经济尽快走出困境,但经济的行稳致远不能仅依赖货币政策刺激,需要市场化行为推动才能确保经济复苏后的可持续增长。从全球范围看,货币政策普遍面临效果有限的问题,同时货币政策的持续宽松会成为金融风险暴发的诱因,因此经济复苏必须依靠自发性经济活动的恢复。
过去35年间货币流通速度整体下降
若以M1为基准测算货币流通速度,结果显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货币当局实施刺激政策后,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货币流通速度大幅走低。从去年的情况来看,尽管这一指标环比有所回升,达到1.72,但从过去35年的期限来看,依然处于低位,特别是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货币供应速度都低于2010年,并且在2017年创下历史最低水平——1.5301。
不管是以M2为基准还是以M1为基准计算,结果都指向,过去35年间货币流通速度整体上不升反降。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曾在《经济研究》期刊上发表文章指出,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涉及货币需求以及货币供给政策的调整,而且其本身的变化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反映出宏观经济的许多问题。
根据央行官方信息,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同一单位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的次数,是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货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流通中货币数量的不足。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曾指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意味着储蓄难以直接有效地转化成投资。
M2既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时也是存款性金融机构的总负债。金融机构吸收存款后,通过贷款扩张总资产,既是创造货币的过程,也是将储蓄转换为投资的过程。货币流通速度(GDP/M2)下降,意味金融机构需要增加更多的负债来支撑GDP的增长,即金融效率在下降。
徐诺金还指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也意味着债务负担上升,进一步影响企业投资,导致不良循环。
上半年货币流通速度创下1996年以来最低
由于目前尚在年中,2020年年度货币流通速度还未可知,但如果以半年为期限看货币流通速度的话,可将2020年上半年货币流通速度与此前的同期限表现对比。
统计测算结果显示,2020年上半年,以M2为基准的货币传输速度为0.2139,是自1996年以来最低水平。而且结果同样显示,1996年以来,半年期货币传输速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最高水平为1996年下半年的0.5182。
2020年上半年货币传输速度创下有记录以来最低,这或许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有关。
根据国家统计局通报的数据,上半年,我国GDP为45661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下降1.6%。在GDP下降的情形下,货币供应量反倒大幅增加。
6月末,M2同比增长11.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2.8%,增速均明显高于2019年。上半年,央行三次降准,此外还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共计1.8万亿元。
GDP下降,货币供应增加,对应直接结果就是货币流通速度进一步下降。这可以结合支付数据来看。根据2020年第一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一季度,全国银行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630.76亿笔,金额883.24万亿元,同比分别下降5.23%和5.20%。
银行卡人均消费金额为1.80万元,同比下降11.02%;银行卡卡均消费金额为2960.63元,同比下降18.64%;银行卡笔均消费金额为834.20元,同比下降5.32%。
货币传输速度下降的另一面是各部门杠杆率进一步抬升。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报告,2020年上半年,我国杠杆率增幅为21个百分点,由上年末的245.4%上升到266.4%,其中一季度攀升13.9个百分点,二季度攀升7.1个百分点。
央行行长易纲此前也指出,疫情应对期间的金融支持政策具有阶段性,要注重政策设计激励相容,防范道德风险,要关注政策的“后遗症”,总量要适度,并提前考虑政策工具的适时退出。
经济货币化进一步提升超过美日等发达国家
不过,随着货币传输速度整体下降,我国通胀水平并未大幅攀升。即便是疫情以来,我国通胀水平上升幅度依然稳定。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曾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特点是,这些年,随着政府拍地,以及商品房的出现,投融资主要以土地、房地产等作抵押品,极度扩大了土地和房产的货币化。也就是说,中国经济过去的增长模式是以银行信用扩张下的货币金融为主导的。多年来发行如此之多货币,却未通货膨胀,背后机理正是土地、房地产等基础设施作抵押品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货币化。
货币传输速度下降,恰恰对应的是经济货币化的上升。人们通常将M2/GDP作为衡量经济货币化程度的基本指标,而货币流通速度通常以GDP/M2来衡量。
学术期刊《金融研究》曾在文章《中国经济货币化进程:动态演进及实证解说》中指出,实际上,货币化程度越高,意味着货币和金融体系的作用范围越大,货币的渗透力、推动力和调节功能越强。
上述文章还指出,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经济货币化水平不仅超过了所有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超过了美日等发达国家。
央行研究局原局长徐忠曾提到,我国房价上涨过快,一些城市房价远超合理水平,对消费和投资产生净挤出效应,导致全要素生产率下降,拉大收入差距,客观上也推动了经济中杠杆率的上升,严重威胁着宏观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自数年前政策层提出“房住不炒”定位,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方案以来,至今这一定位依然。今年7月下旬召开的房地产座谈会指出,要坚持从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牢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坚持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一城一策,从各地实际出发,采取差异化调控措施,及时科学精准调控,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