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逻 盛露羽(实习生)
兴业证券医药团队近日发布深度报告,建议投资者关注癌症早筛赛道。
癌症早筛这个细分领域一直以来并未受到投资者的普遍重视。但是,近年来,癌症患者发病人数不断攀升,2019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美国癌症协会(ACS)和国际癌症控制联盟(UICC)联合发布《癌症地图集》显示,2018年全球新发癌症1810万人,死于癌症960万人,其中一半的新发和死亡癌症病例发生在亚洲,中国是其中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40年,全球癌症的负担将增加60%至2940万例。如此惊人的数字,让不少医药公司开始布局“癌症早筛”这一领域。
对此,兴业证券认为:“肿瘤早筛和伴随诊断是基因测序行业中最为活跃的方向。多数公司都认为潜在市场空间的排序是早筛>复发监测>癌症治疗选择,肿瘤早筛在中美两国潜在场
空间均达到百亿美金。”
国元证券也指出:“现有早筛手段多具有一定局限性,多数癌种尚无有效监测手段,我国
早筛“蓝海”市场理论市场空间大,巨大潜在需求吸引国内外企业加速布局并抢占市场份额。在政策、技术和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国内早筛市场有望迎来蓬勃发展。”
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却让很多人难以理解。美国东部时间9月21日,美国基因测序公司Illumina宣布将以现金加股票的交易形式以80亿美元收购癌症筛查初创公司Grail,正式进军癌症早筛领域。然而市场对此反应平平,当日Illumina收盘股价大跌了8.6%。
为什么Illumina进军癌症早筛领域却迎来了股价大跌呢?
Cowen公司分析师道格·申克尔(Doug Schenkel)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写道:“我们认为Illumina收购一家仍处于临床研究和临床产品开发阶段的公司并不适合,这将会耗费多年时间的投入,从而增加交易的成本。”
由于中国癌症患者数量增长与老龄化程度加深,使得癌症早筛成为基因测序行业最为活跃的方向之一,不少公司都在发展癌症早筛,例如诺辉健康、燃石医学等。癌症早筛早诊能够帮助患者提高治愈率和减小经济负担,国民收入增长以及健康意识的提高、泛癌种检测和针对某个特定癌种的检测的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层面对于癌症早筛的鼓励和支持,都为癌症早筛带来了发展机会。但是,其目前在国内的发展状况仍不容乐观。
美国已进行了大量的前瞻性的临床实验和检测认定,并且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早在2004年,Immunicon公司的CTC检测系统Cell Search就获得了美国FDA批准,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临床检测。2019年美国癌症早筛龙头企业Grail开发的针对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14个癌种的早期筛查被 FDA批准为突破性设备。今年4月,美国Thrive公司研发的血液检测产品在试验中证明该检测产品能够发现常规筛查无法发现的早期癌症患者,这是全球首个前瞻性、国际性癌症早筛血液检测研究的结果,可将假阳性结果降至 0.4%。
相比国内,美国在液体活检和肿瘤早筛领域起步更早,而我国癌症早筛发展较晚。某未上市生物医药公司研发总监告诉新浪财经,“目前国内仍处于初步阶段,临床样本量偏少,未来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且临床实验需要时间长,短期内癌症早筛技术还无法应用于实践,因此难以产生效益。”
癌症早筛的仪器试剂链上游依靠测序设备厂商,技术壁垒高;下游则依靠患者作为用户,而在我国医院用户较为强势。因此,现阶段我国的癌症早筛企业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均较弱,盈利难度大,拥有强技术、强渠道的企业才有望脱颖而出。不仅如此,对比美国癌症早筛项目的5家代表性企业,其上市公司市值和非上市公司融资总额已经超过230亿美元,而国内8家癌症早筛领域的公司,市值与融资总额仅有 60 亿美金,资金不充足也对企业自身的研发和销售造成压力。
可见,癌症早筛目前距离高完成度的成品还较远,我国目前在技术、资金等方面还无法实现将癌症早筛应用在临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王洁教授也指出,目前肿瘤早诊早筛存在一些瓶颈,包括现有技术手段不足、缺乏液体活检等新技术,希望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恶性肿瘤筛查和早期诊断的试剂盒应用在临床。另外,即使癌症早筛未来有望应用于临床,其费用过高也是推广的巨大障碍,可应用性也是癌症早筛需要努力的方向。